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78小说网 www.78xs.cc,边塞浪子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进入2006年,文化艺术界议论最多的莫过于文化体制改革。在网上和几个文友在一起闲聊,一君说戏中国剧现在已经进入了坟墓,可能几十年后就成了文物,也可能就此被历史淘汰;我说你这是幸灾乐祸;他说你没看到国家已经启动了无形文化遗产保护,各地方剧种包括京剧都榜上有名吗?我说这又能说明什么?他们讥笑道,你见过身强力壮的人去寻找保护吗?我哑然无声。关了计算机,我静下心来扪心自问:戏剧还有出路吗?到了今天,戏剧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就象一个营养不良的孩子,以羸弱的躯体去硬撑着所谓的舞台艺术的旗帜。它已经没有了解放前那么让人关注;也没有解放后那么大红;没有‘十年文革’中那么普及;更没有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在农村唱那么火;原因是什么?我认为是他脱离了农村、农民;脱离了它曾经给它营养,让它茁壮成长的土壤。目前国家启动的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虽说提高了戏剧艺术的创作质量,但是大的投资与片面的追求只能使戏剧离农村农民越来越远,试想,有哪个农村能搭起那些投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舞台呢?

    05年秋,我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进修时曾听两个人讲中国戏剧艺术。一个是剧本杂志的主编廖奔先生,一个是北大教授孔庆东先生。廖先生对中国戏剧的现状和发展充满了信心;他说中国现在的专业剧团创作演出十分繁荣,业余剧团也如雨后春笋一样显得很有生机;廖先生的演讲我没有机会进行探讨,但我知道,业余剧团的雨后春笋般的生机,是许多从专业剧团分流下来的人去唱庙会、堂会、祭祖等;当然我不能说这不繁荣,他们毕竟在演出;但是这些演出繁荣的背后里有多少戏剧工作者的无奈!有幸听孔庆东教授讲中国现代戏剧,也有幸和他对戏剧现状进行了交流;我很诚恳地对孔教授的讲课艺术以及戏剧艺术独到理解表示敬佩,也对他把现代戏剧看的比较乐观表示不理解;我告诉他,我作为一个基层文艺工作者对戏剧发展的迷茫;我生活在中原大地,从小听着豫剧曲剧长大的父老乡亲已经有十年没看过戏了,就连原来到县城剧院演出的剧团也一个个解散的解散,瘫痪的瘫痪。我把我对戏剧现状的忧思写了一篇小论文递给了孔教授,他很认真看了,又在北大的课堂上把文章读了一遍,并说他自己只看到了戏剧美好的一面,没考虑到戏剧现存的危机和基层戏剧工作者的辛苦,再此表示歉意。是的他们远在首都,对下面戏剧的生存状态只看到一种假象的繁荣,因为他们看到的戏和剧团都是各剧团进行了很好包装很好打造后的精品,那些连吃饭都困难的剧团是没有钱包装一台戏的。

    我个人认为,戏剧面临危机一是自己矫揉造作引起的内伤,二是外部环境的冲击营造了一个让戏剧不死不活的旋涡。内伤三两年解决不了;因为太重。其一,戏剧的观众太少,有的戏演出舞台上演员比台下观众还多;许多省级专业剧团排演的戏大都是为了拿奖的戏;参加汇演的精品戏,只能在标准的,享受着灯光音等现代科技的舞台上演出,给那些至高无上的握有获奖权利的专家和领导们看,因为多数知名的或准知名的明星们知道,到农村厂矿演出是要受风刮日晒的,是要受罪的。在城市演出看戏的有三种人,第一种是剧团送票请的专家领导(这些大人物看戏去不去是凭心情);第二种是自己圈子里看;第三种是一些大款白领有钱人去看(这些人大都是有了时间才去‘雅’上一次);至于最应该是观众的农民工人你让他卖上二百斤玉米拿出一个月工资去看一场戏他是舍不得的;真是有那么一个人那就是对戏爱的死去活来的人但他想看也未必找到演出的剧场,象北京这么大的地方他也不知道何时演演何戏呀。就我自己而言,我是个在边疆搞戏曲编剧的,从我从事这个职业开始一直没机会也没钱面对面看过一场戏话剧茶馆,你想话剧不到边疆,我又没机会来北京,就是到了边疆,看戏还是不掏钱的人看,就是掏钱我也未必能看上;让我从新疆来北京看一场戏,还不得花我俩月工资呀。现在的戏剧是阳春白雪有钱人的白兰地;再不是下里巴人农民工人的二锅头。由此我想到昆曲,它是戏剧的祖师爷,曾辉煌地出乡间,入宫闱,最后入宫闱在也没出去,现在老百姓不认它,就成了无形文化遗产;在有十年二十年中国的其它剧种是不是也如此呢;我知道八十年代中国一个县就有一个或两个专业剧团,现在几乎全部解散,剩下的几个也是沾了前几年国家搞的一个‘天下第一团’的工程,把几个老演员老剧种保留下来,如果这些老演员将来不在了呢?

    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